第一个字是明的成语

更新时间:2020-06-06 14:58

明见万里

成语拼音

míng jiàn wàn lǐ

成语解释

对于外界或远方的情况,知道得很清楚。也比喻人有预见。

成语出处

《后汉书·窦融传》:“书妪至,河西咸惊,以为天子明见万里之外。”

明心见性

成语拼音

míng xīn jiàn xìng

成语解释

①佛教语。指屏弃世俗一切杂念,彻悟因杂念而迷失了的本性(即佛性)。②指率真地表现心性。

成语出处

明·吴承恩《西游记》第80回:“却说三藏坐在林中,明心见性,讽念那《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心经》,忽听得嘤嘤的叫声‘救人’。”

明枪暗箭

成语拼音

míng qiāng àn jiàn

成语解释

比喻种种公开的和隐蔽的攻击。

成语出处

元 无名氏《独角牛》:“孩儿也,一了说明枪好躲,暗箭难防。”

明火执杖

成语拼音

míng huǒ zhí zhàng

成语解释

点着火把,拿着武器。原指公开抢劫。后比喻公开地、毫不隐藏地干坏事。

成语出处

元·无名氏《盆儿鬼》第二折:“我在这瓦窑居住,做些本份生涯,何曾明火执仗 ,无非赤手求财。”

明月芦花

成语拼音

míng yuè lú huā

成语解释

明月:光明的月亮。月光中的芦花。形容虚无缥缈的境界或杳无踪迹

成语出处

宋·释普济《五灯会元·随州大洪山报恩禅师》:“休论佛意祖意,谩谓言端语端。铁牛放去无踪迹,明月芦花君自看。”

明知故问

成语拼音

míng zhī gù wèn

成语解释

明明知道,还故意问人。

成语出处

清·无名氏《绣花鞋》:“明人何必细说。你也知道是谁,却就是明知故问呢!”

明人不做暗事

成语拼音

míng rén bù zuò àn shì

成语解释

心地光明的人不做鬼鬼祟祟的事。比喻有意见当面提出,不在背后捣鬼。

成语出处

元 吴昌龄《张天师》第三折:“常言道:‘明人不做那暗事’,则俺这闭月羞花绝代姿,到如今自做出自当之,妆甚的谎子!”

明验大效

成语拼音

míng yàn dà xiào

成语解释

显著而又巨大的效验。同“明效大验”。

成语出处

宋·张琰《序》:“后十五年,无一不如公料者,至今明验大效,与始言若符节。”

明珠暗投

成语拼音

míng zhū àn tóu

成语解释

原意是明亮的珍珠,暗里投在路上,使人看了都很惊奇。比喻有才能的人得不到重视。也比喻好东西落入不识货人的手里。 >> 明珠暗投的成语故事

成语出处

《史记·鲁仲连邹阳列传》:“臣闻明月之珠,夜光的璧,以暗投于道路,人无不按剑相眄者。何则?无因而至前也。”

明火持杖

成语拼音

míng huǒ chí zhàng

成语解释

形容公开抢劫或肆无忌惮地干坏事。同“明火执仗”。

成语出处

《元典章·刑部·从贼不得财者免刺》:“从贼孙伯奴、孟干儿与首贼朱伴儿、李佛保等四人明火持杖强劫梁贤十家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