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成语

至矣尽矣

zhì yǐ jìn yǐ

至:到。矣:语气助词。尽:极点。到了极点,无以复加。

成语出处

《庄子·齐物论》:“有以为未始有物者,至矣尽矣,不可以加矣。”

义断恩绝

yì duàn ēn jué

义:情义;恩:恩情。指情谊完全决裂。

成语出处

元·王实甫《西厢记》第四本第四折:“想人生最苦是离别,可怜是千里关山,独自跋涉。似这般割肚牵肠,倒不如义断恩绝。”

自作自受

zì zuò zì shòu

成语正音

作,不能读作“zuō”或“zuó”。

自己做了蠢事坏事,自己倒霉。

成语出处

宋·释普济《五灯会元》:“僧问金山颖:‘一百二十斤铁枷,教阿谁担?’颖曰:‘自作自受。’”

至尊至贵

zhì zūn zhì guì

至:极。极其尊贵。

成语出处

汉·荀悦《前汉纪·宣帝纪三》:“出门则乘骈辎,下堂则从傅母,进退则鸣佩玉,内饰则结纫绸缪。此则至尊至贵所以自敛,制不自恣纵之义也。”

自作解人

zì zuò jiě rén

指不明真意而乱发议论的人。 >> 自作解人的成语故事

成语出处

南朝宋·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文学》:“非但能言人不可得,正索解人亦不得。”

劚山觅玉

mí shān mì yù

比喻深入推究,求得事物真谛。

成语出处

明·吕坤《答孙冢宰立亭论格物第二书》:“如披沙拣金,劚山觅玉,不格到十分真处,怎知到十分至处?”

指皂为白

zhǐ zào wéi bái

谓混淆黑白,颠倒是非。

成语出处

元·武汉臣《玉壶春》第三折:“动不动神头鬼脸,投河奔井,拽巷逻街,张舌骗口,花言巧语,指皂为白。”

自作聪明

zì zuò cōng míng

自以为聪明而乱作主张。指过高地估计自己,主观地办事。

成语出处

《尚书·蔡仲之命》:“无作聪明,乱旧章。”宋·洪迈《容斋随笔》卷十四:“严州分水县,故额草书‘分’字,县令自作聪明者,谓草体非宜,自真书三字刻而立之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