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成语

慞惶失次

zhāng huáng shī cì

慞惶:彷徨疑惧的样子;次:次第,常态。形容惊恐失态

成语出处

宋·张君房《云笈七签》第103卷:“守真受教而往,方至其家,坐于客馆,而歧哥已觉,慞惶失次。”

玉山自倒

yù shān zì dǎo

玉山:比喻人的身形美好。比喻喝醉酒后身体摇摇欲坠的样子

成语出处

唐·李白《襄阳歌》:“清风明月不用一钱卖,玉山自倒非人推。”

芝艾俱焚

zhī ài jù fén

芝艾:比喻美和恶。芝艾同被烧毁。比喻好的坏的同归于尽。

成语出处

《三国志·魏志·公孙度传》裴松之注引《魏略》:“若苗秽害田,随风烈火,芝艾俱焚,安能自别乎?”

一晦一明

yī huì yī míng

一暗一明。常指昼夜循环。

成语出处

《庄子·田子方》:“消息满虚,一晦一明,日改月化。”《淮南子·兵略训》:“一晦一明,孰知其端绪。”

沾溉后人

zhān gài hòu rén

沾溉:沾润灌溉,引申为使人受益。使后来人得到好处

成语出处

《新唐书·杜甫传赞》:“他人不足,甫乃厌余,残膏剩馥,沾丐后人多矣。”

正人君子

zhèng rén jūn zǐ

成语正音

正,不能读作“zhēnɡ”。

旧时指品行端正的人。现多作讽刺的用法,指假装正经的人。

成语出处

《旧唐书·崔胤传》:“胤所悦者阘茸下辈,所恶者正人君子。人人悚惧,朝不保夕。”

张皇失错

zhāng huáng shī cuò

张皇:慌张。惊慌得不知怎么办才好

成语出处

元·杨景贤《西游记·三官逢盗》:“你看他胁肩谄笑,趋前退后,张皇失错。”

一家之辞

yī jiā zhī cí

指有独特见解自成体系的论著。同“一家之言”。

成语出处

《晋书·裴頠传》:“观《老子》之书,虽博有所经,而云‘有生于无’,以虚为主,偏立一家之辞,岂有以而然哉!”

只轮无反

zhī lún wú fǎn

连战车的一只轮子都未能返回。比喻全军覆没。

成语出处

《公羊传·僖公三十三年》:“然而晋人与姜戎要之殽而击之,匹马只轮无反者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