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成语

儿女情长

ér nǚ qíng cháng

成语正音

长,不能读作“zhǎnɡ”。

指过分看重爱情。 >> 儿女情长的成语故事

成语出处

南朝·梁·钟嵘《诗品》中:“尤恨其儿女情多,风云气少。”

反水不收

fǎn shuǐ bù shōu

水已泼出去,不能再收回。比喻不可挽回。 >> 反水不收的成语故事

成语出处

《后汉书·光武帝纪上》:“反水不收,后悔无及。”

反戈一击

fǎn gē yī jī

成语正音

戈,不能读作“ɡě”;一;可以读作“yì”。

掉转武器向自己原来所属的阵营进行攻击。

成语出处

《尚书·武成》:“前徙倒戈,攻于后以北。” 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十七回:“吾与杨将军反戈击之。但看火起为号,温侯以兵相应可也。”

剥皮抽筋

bō pí chōu jīn

形容恨之入骨或极端凶残。

成语出处

明·许仲琳《封神演义》第九十二回:“梅山猴头,焉敢弄术!拿住你定要剥皮抽筋。”

剥肤椎髓

bō fū chuí suǐ

剥:剥去;肤:皮肤;椎:捶击。剥人皮肤,敲人骨髓。比喻极其残酷地压榨和剥削。

成语出处

唐·韩愈《郓州溪堂诗》序:“而公承死亡之后,掇拾之余,剥肤椎髓,公私扫地赤立。”

耳熟能详

ěr shú néng xiáng

成语正音

熟,不能读作“sú”。

指听得多了,能够说得很清楚、很详细。

成语出处

宋·欧阳修《泷冈阡表》:“吾耳熟焉,故能详也。”

而立之年

ér lì zhī nián

成语正音

而,不能读作“ěr”。

人到三十岁可以自立的年龄。后为三十岁的代称。 >> 而立之年的成语故事

成语出处

《论语·为政》:“吾十有五而志于学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