标题成语解释
流血漂橹的意思

橹:盾牌。血流成河,可以漂浮盾牌

流觞曲水的意思

觞:古代酒器;曲水:弯曲的水道。古代的风俗,夏历三月上旬的巳日,在水滨聚会宴饮,以祓除不祥。后泛指在水边宴集。

理不胜词的意思

指文章说理不能胜过言辞

理固当然的意思

理:道理;当然:应该这样。按道理应当这样

理过其辞的意思

过:超过。说理过甚而文采不足

留中不下的意思

皇帝把臣下的奏章留在宫禁中,不交议也不批答

碌碌庸庸的意思

碌碌:辛苦,繁忙;庸庸:平庸。指平庸而忙碌的人或平庸的生活方式

礼不亲授的意思

授:给予。古代认为男女之间不能亲手相授受

礼之用,和为贵的意思

和:和谐,协调。按礼行事,当以和平和谐为本

礼乐崩坏的意思

礼:社会道德、行为的规范;乐:教化的规范;崩:败坏。形容社会纲纪紊乱,动荡不安

礼多人不怪的意思

对人多行礼仪,人不会怪罪

笼中穷鸟的意思

被关在笼中的鸟。比喻受困而不自由的人;也比喻易于擒拿的敌人

笼山络野的意思

笼:笼罩;络:笼罩。指笼罩高山平原

笼而统之的意思

混合不分。 聂绀弩 《母性与女权》:“增高的结果,就用不着‘幼吾幼,以及人之幼’,干脆笼而统之地幼幼。”《花城》1981年第3期:“事情也要调查清楚,到底为什么打人……不能笼而统之地大帽子下面看不见头。”

緑林大盗的意思

(緑lù)指啸聚山林的强盗。《儿女英雄传》第十一回:“二則既作緑林大盗,便與那偷猫盗狗的不同,也斷不肯悄悄兒的下來。”亦称“ 緑林强盗 ”。 鲁迅 《书信集·致赵家璧》:“本来,有关本业的东西,是无论怎样节衣缩食也应该购买的,试看绿林强盗,怎样不惜钱财以买盒子炮,就可知道。”

緑肥红瘦的意思

谓绿叶繁茂,红花凋谢。 宋 李清照 《如梦令》词:“試問捲簾人,却道海棠依舊。知否?知否?應是緑肥紅瘦。” 元 赵善庆 《落梅风·暮春》曲:“叫春山杜鵑何太愁。直啼得緑肥紅瘦。” 明 陈汝元 《金莲记·惊譌》:“人歸後,記當初緑肥紅瘦。到如今十月寒花霜縷透。” 丁以布 《亚子招饮湖楼即席分得虞韵》:“湖上春回風景殊,緑肥紅瘦到蘼蕪。”

络绎不绝的意思

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,接连不断。

绿树成荫的意思

绿树成荫yīn 也作绿树成阴yīn;形容树木枝叶茂密,遮蔽了阳光。

绿珠坠楼的意思

绿珠:古代人名,歌女。歌女绿珠跳楼自杀保节。 >> 绿珠坠楼的成语故事

罗掘俱穷的意思

罗雀掘鼠,而雀鼠已近;比喻无法筹到款项。

落叶归根的意思

飘落的枯叶,掉在树木根部。比喻事物有一定的归宿。多指客居他乡的人,终要回到本乡。

落叶知秋的意思

指见到落地的黄叶,知道已经是秋天快到了。

落拓不羁的意思

形容人性情豪放,行为散漫。

落汤螃蟹的意思

汤:热水。如同落在热水里的螃蟹一般。形容手忙脚乱的狼狈样子。

落草为寇的意思

寇:盗贼。旧指逃入山林做强盗。

落落难合的意思

原形容事情很邈远,很难实现。后也形容为人孤僻,不易合群。

虑事多暗的意思

考虑事情不明

论功受赏的意思

评定功劳,接受赏赐。

论功封赏的意思

论:按照。按功劳的大小给于奖赏。

论功行赏的意思

按功劳的大小给于奖赏。 >> 论功行赏的成语故事

论心定罪的意思

根据犯罪人的动机和情节来判定其罪行。

论议风生的意思

谈论得极其生动而又风趣。

论资排辈的意思

论:根据;资:资历,资格;辈:大小或前后顺序。根据资历深浅、辈份的大小决定级别、待遇的高低。

论长说短的意思

议论别人的是非好坏。

马到功成的意思

形容事情顺利,一开始就取得胜利。

马耳春风的意思

比喻把别人的话当作耳边风。同“马耳东风”。

马齿徒长的意思

谦称自己虚度年华,没有成就。

驴唇不对马口的意思

比喻说话写文章,前言不搭后语,两不相合

驴生戟角的意思

驴子长角。比喻不可能发生的事

驴生笄角的意思

笄:古代盘头发或别住帽子用的簪子。驴子长角。比喻不可能发生的事

麻痹不仁的意思

指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或没有感觉。

麻痺不仁的意思

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或没有感情。

龙伯钓鳌的意思

龙伯:传说中的国名;鳌:大龟。龙伯国的人钓起六条鳌。比喻非凡的事业。 >> 龙伯钓鳌的成语故事

龙口夺食的意思

指庄稼收获期内于连雨天抢收粮食

龙山落帽的意思

在龙山上被风吹掉了帽子。形容人气度恢宏,临乱不惊。 >> 龙山落帽的成语故事

龙战于野的意思

群龙在郭野大战。比喻群雄争天下

龙泉太阿的意思

指古代的两件宝剑。 >> 龙泉太阿的成语故事

龙阳之兴的意思

兴:嗜好,雅兴。战国时龙阳君以男色事魏王而得宠。指喜好男色。 >> 龙阳之兴的成语故事

六尺之托的意思

托:委托。指受嘱托抚育遗孤

六根清浄的意思

佛教谓修行者的六根不染着六尘为“六根清浄”。 隋炀帝 《宝台经藏愿文》:“五種法師,俱得六根清浄。”《水浒传》第四回:“寸草不留,六根清浄,與汝剃除,免得争競。” 清 李渔 《奈何天·狡脱》:“終朝打坐參禪,漸覺六根清浄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