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个字是于的成语

更新时间:2020-06-03 16:01

止于至善

成语拼音

zhǐ yú zhì shàn

成语解释

止:达到;至:最,极。达到极完美的境界。

成语出处

《礼记·大学》:“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。”

置于死地

成语拼音

zhì yú sǐ dì

成语解释

置:安放;死地:无处可走的地方。把对方置于灭亡的境地。比喻彻底击败对方

成语出处

春秋·齐·孙武《孙子·九地篇》:“投之亡地然后存,陷之死地而后生。”

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

成语拼音

shēng yú yōu huàn,sǐ yú ān lè

成语解释

忧患:忧愁和患难。安乐:安逸和快乐。忧愁患难的处境可以使人发奋而得以生存,安逸快乐的生活可以使人懈怠而导致灭亡。指时时警惕,才能杜绝祸患。也指仁人志士为国家、百姓的忧患而奔波劳碌,为国家、百姓的安乐而奉献生命。

成语出处

《孟子·告子下》:“入则无法家拂士,出则无敌国外患者,国恒亡。然后知生于忧患,而死于安乐也。”

安于一隅

成语拼音

ān yù yī yù

成语解释

隅:角落。安心在某一个角落。形容苟安一角,不求进取。

成语出处

宋·陈亮《上孝宗皇帝第二书》:“臣恭惟皇帝陛下厉志复仇,不肯即安于一隅,是有功于社稷也。”

安于所习

成语拼音

ān yú suǒ xí

成语解释

安:习惯于。习惯于自己所熟悉的东西。指习惯对人的制约

成语出处

明·袁宏道《叙梅子马王程稿》:“人情安于所习,故虽至美,亦以至恶掩也。”

明于治乱

成语拼音

míng yú zhì luàn

成语解释

明晓国家治乱的道理

成语出处

西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屈原贾生列传》:“博闻彊志,明于治乱,娴于辞令。”

乐于助人

成语拼音

lè yú zhù rén

成语解释

很乐意帮助别人

成语出处

司马文森《风雨桐江》第一章:“她见他为人忠厚,乐于助人,也信任他,处处请教。”

得于心应于手

成语拼音

dé yú xīn yìng yú shǒu

成语解释

得:获得,领悟;应:适应。领悟到要领,做起来顺手。形容功夫到家,心手相应

成语出处

战国·宋·庄周《庄子·天道》:“不徐不疾,得之于手而应于心,口不能言,有数存焉于其间。”

重于泰山

成语拼音

zhòng yú tài shān

成语解释

比泰山还要重。形容意义重大。 >> 重于泰山的成语故事

成语出处

汉·司马迁《报任少卿书》:“人固有一死,或重于泰山,或轻于鸿毛。”

形于言色

成语拼音

xíng yú yán sè

成语解释

色:神色。内心的活动表露在言谈和神色上面

成语出处

《晋书·何无忌传》:“少有大志,忠亮任气,人有不称其心者,辄形于言色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