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个字是声的成语

更新时间:2020-06-03 16:00

默默无声

成语拼音

mò mò wú shēng

成语解释

默默:幽寂,没有声音。不声不响,一句话也不说。没有名声,不为人所知

成语出处

西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梁孝王世家》:“于是景帝默默无声。”

掷地有声

成语拼音

zhì dì yǒu shēng

成语解释

金石:钟磬之类的乐器,声音清脆优美。比喻文章文辞优美,语言铿锵有力。

成语出处

《晋书·孙绰传》:“卿试掷地,当作金石声也。”

忍气吞声

成语拼音

rěn qì tūn shēng

成语解释

忍气:受了气不发作;吞声:不敢出声。指受了气勉强忍耐,有话不敢说出来。

成语出处

元·杨显之《潇湘雨》第四折:“从今后忍气吞声,再不敢嚎咷痛哭。”

百啭千声

成语拼音

bǎi zhuàn qiān shēng

成语解释

形容鸟鸣声婉转多样。

成语出处

宋·欧阳修《画眉鸟》诗:“百啭千声随意移,山花红紫树高低。始知锁向金笼听,不及林间自在啼。”

默不作声

成语拼音

mò bù zuò shēng

成语解释

一句话也不说。

成语出处

朱自清《不知道》:“固然他有时也可以‘默不作声’,有时也可以老实答道,‘不能奉告’或‘不便奉告’。”

万籁无声

成语拼音

wàn lài wú shēng

成语解释

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安静,一点儿声响都没有。

成语出处

唐·常建《题破山寺后禅院》诗:“万赖此俱寂,唯闻钟磬音。”

大音希声

成语拼音

dà yīn xī shēng

成语解释

指最大最美的声音乃无声之音。

成语出处

《老子》:“大音希声,大象无形。”王弼注:“听之不闻名曰希,不可得闻之音也。有声则有分,有分则不宫而商矣。分则不能统众,故有声者非大音也。”

附耳射声

成语拼音

fù ěr shè shēng

成语解释

指传闻异辞,捕风捉影。

成语出处

清·钱谦益《都察院左都御史李公神道碑》:“陵谷迁移,忘注芜没,郢书燕说,附耳射声。”

引吭高声

成语拼音

yǐn háng gāo shēng

成语解释

引吭:放开嗓子。放开喉咙,高声歌唱。亦作“引吭高歌”、“啭喉高歌”。

成语出处

倪匡《暗号之二》一:“这就是合该有事了,我由于酒兴高,所以一路“引吭高声”,唱的是“满江红”,从“怒发冲冠”开始,进屋之后,刚好唱到“壮志饥餐胡虏肉”。”

泣不成声

成语拼音

qǐ bù chéng shēng

成语解释

哭得噎住了,出不来声音。形容非常伤心。

成语出处

《吴越春秋·越王无余外传》:“尽夜哭泣,气不属声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