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个字是若的成语

更新时间:2020-06-06 15:03

若即若离

成语拼音

ruò jì ruò lí

成语解释

若:好象;即:接近。好象接近,又好象不接近。形容对人保持一定距离。

成语出处

清 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:“这边两个新人在新房里乍来乍去,如蛱蝶穿花;若即若离,似蜻蜓点水。”

若隐若现

成语拼音

ruò yǐn ruò xiàn

成语解释

隐隐约约,看不清楚。

成语出处

清·蒲松龄《聊斋志异·珠儿》:“李惊,方将诘问,则见其若隐若现,恍惚如烟雾,宛转间已登榻。”

若隐若显

成语拼音

ruò yǐn ruò xiǎn

成语解释

若:好象;隐:隐藏;显:显现。好象隐藏不露,又好象显现出来。形容隐隐约约,看不清楚的样子。

成语出处

宋·赵佶《宣和画谱·山水三》:“作《风烟欲雨图》,非阴非霁,如梅天雾晓,霏微暗霭之状,殊有深思,使他人想象于微茫之间,若隐若显,不能穷也。”

若有若无

成语拼音

ruò yǒu ruò wú

成语解释

形容事物不清晰或关系不亲密。

成语出处

明·洪应明《菜根谭·闲适》:“若有若无,半真半幻,最足以悦人心目而豁人性灵。真天地间一妙境也。”

若敖之鬼

成语拼音

ruò áo zhī guǐ

成语解释

若敖:指春秋时楚国的若敖氏。若敖氏的鬼将因灭宗而无人祭祀。比喻没有后代,无人祭祀。 >> 若敖之鬼的成语故事

成语出处

《左传·宣公四年》:“鬼犹求食,若敖氏之鬼,不其馁尔?”

若无其事

成语拼音

ruò wú qí shì

成语解释

象没有那回事一样。形容遇事沉着镇定或不把事情放在心上。

成语出处

《晚清文学丛钞》:“雪岩若无其事,说不妨事,一面教人拿名片去县里把人放了,一面教把甥王爷请来商酌其事。”

若存若亡

成语拼音

ruò cún ruò wáng

成语解释

有时记在心里,有时则忘记掉。用以形容若有若无,难以捉摸。

成语出处

《老子》:“上士闻道,勤而行之;中士闻道,若存若亡;下士闻道,大笑之。”

若明若昧

成语拼音

ruò míng ruò mèi

成语解释

比喻对情况的了解或对问题的认识不清楚。同“若明若暗”。

成语出处

清·俞正燮《癸巳类稿·以畜寡人义》:“此等若明若昧之论,作记者无由知之。”

若有所失

成语拼音

ruò yǒu suǒ shī

成语解释

好象丢了什么似的。形容心神不定的样子。也形容心里感到空虚。

成语出处

清·蒲松龄《聊斋志异·黄九郎》:“生邑邑若有所失,忘啜废枕,日渐委悴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