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成语

好恶不愆

hǎo è bù qiān

愆:差爽,失误。好坏、善恶分明,没有差错

成语出处

春秋·鲁·左丘明《左传·昭公十五年》:“好恶不愆,民知所适。”

急不择途

jí bù zé tú

犹慌不择路。势急心慌,顾不上选择道路。

成语出处

清·蒲松龄《聊斋志异·张鸿渐》:“张是夜越莽穿榛,急不择途;及明,困殆已极。”

好恶乖方

hào wù guāi fāng

好恶:喜好和讨厌。指人的旨趣不同,爱憎有异

成语出处

明·归有光《与曹按察》:“鄙人向年为吏吴兴,虽跼蹐百里,而志在生民,与俗人好恶乖方。”

极深研几

jí shēn yán jī

研:研究,审查;几:细微。指探讨研究事物的深奥隐微之处。

成语出处

《周易·系辞上》:“夫《易》,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。”

好恶殊方

hào wù shū fāng

好恶:喜好和讨厌;殊方:不同的趋向。指人的旨趣不同,爱憎有异

成语出处

东汉·班固《汉书·异文志》:“时君世主,好恶殊方。”

极重难返

jí zhòng nán fǎn

犹积重难返。指长期形成的风俗、习惯、弊端或某种局面难以改变。用于消极方面。

成语出处

清·顾炎武《日知录·苏松二府田赋之重》:“此固其极重难返之势,始于景定,讫于洪武,而征科之额,十倍于绍煕以前者也。”

扛鼎抃牛

káng dǐng biàn niú

扛鼎:把鼎举起来。抃牛:把两头相斗的牛位开。能把鼎举起来,能把相斗的两头牛拉开。形容勇武有力,超越常人。

成语出处

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籍(项羽)长八尺余,力能扛鼎。” 汉·杨雄《法言·渊骞》:“秦悼武、乌获、任鄙,扛鼎抃牛,非绝力也?”

毫发无遗

háo fà wú yí

毫:细毛;发:头发;毫发:比喻细微;遗:遗漏。形容没有一丝一毫的遗漏

成语出处

唐·韩愈《进顺宗皇帝实录表状》:“致有差误,圣明所监,毫发无遗,恕臣不逮。”

慷他人之慨

kāng tā rén zhī kǎi

利用他人的财物作人情或装饰场面。

成语出处

明·李贽《焚书·寒灯小话》:“况慷他人之慨,费别姓之财,于人为不情,于己甚无谓乎?”

好事多妨

hǎo shì duō fáng

妨:阻碍。好事情在实现、成功前常常会经历许多波折

成语出处

元·吴弘道《梅花引》曲:“惊魂未定,好事多妨,堪伤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