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成语

过耳秋风

guò ěr qiū fēng

刮过耳边的秋风。比喻没有任何意义的身外之物

成语出处

《吴越春秋·吴王寿梦传》:“富贵之于我如秋风之过耳。”

箕山之志

jī shān zhī zhì

旧时用以称誉不愿在乱世做官的人。同“箕山之节”。

成语出处

三国·魏·曹丕《与吴质书》:“伟长独怀文抱质,恬淡寡欲,有箕山之志,可谓彬彬君子者也。”

跻峰造极

jī fēng zào jí

指登上山峰绝顶。

成语出处

明·胡应麟《诗薮外编·六朝》:“登龟、蒙、凫、绎峰者,即跻峰造极,龟、蒙、凫、绎已耳。”

国是日非

guó shì rì fēi

国是:国事;非:不是。国家大事一天比一天坏

成语出处

明·余继登《典故纪闻》第十卷:“自是朝政反复,国是日非,卒至夷虏之祸。”

豪厘不伐,将用斧柯

háo lí bù fá,jiāng yòng fǔ kē

豪,通“毫”。比喻祸害初萌生时若不加重视,酿成大患后再要消除,就很困难。

成语出处

《史记·苏秦列传》:“《周书》曰:‘绵绵不绝,蔓蔓奈何?豪厘不伐,将用斧柯,前虑不定,将有大患,将奈之何?’”

及溺呼船

jí nì hū chuán

比喻祸到临头,求救无及。

成语出处

《典略》:“臣闻扬汤止沸,不如灭火去薪,溃痈虽痛,胜于养肉,及溺呼船,悔之无及。”

过盛必衰

guò shèng bì shuāi

过:太甚;盛:兴盛。太过兴盛就一定会转向衰弱

成语出处

宋·辛弃疾《论荆襄上流为东南重地》:“厥今夷狄,物伙地大,德不足,力有余,过盛必衰,一失其御,必将豪杰并起,四分五裂。”

箕山之节

jī shān zhī jié

箕山:古代传说唐尧时的隐士许由、巢父隐居的地方。节:名节,节操。指归隐以保全节操。旧时用以称誉不愿在乱世做官的人。亦作“箕山之志”、“箕山之操”。 >> 箕山之节的成语故事

成语出处

《吕氏春秋·求人》:“昔尧朝许由于沛泽之中,曰:‘……请属天下于夫子。’许由辞曰:‘为天下之不治与?而既已治矣。自为与?啁噍巢于林,不过一枝;偃鼠饮于河,不过满腹。归已君乎!恶用天下?’遂之箕山之下,颖水之阳,耕而食,终身无经天下之色。”

看人眉睫

kàn rén méi jié

睫:眼睑边缘上生的细毛。比喻看人脸色。

成语出处

《北史·崔亮传》:“弟妹饥寒,岂容独饱?自可观书于市,安能看人眉睫乎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