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成语

冰厚三尺,非一日之寒

bīng hòu sān chǐ,fēi yī rì zhī hán

非:不是;寒:冷。冰冻到三尺厚,不是一天冷造成的。比喻某一种情况的形成,是经过长时间酝酿、积累的结果

成语出处

东汉·王充《论衡·壮留》:“故夫河冰结合,非一日之寒;积土成山,非斯须之作。”

功成骨枯

gōng chéng gǔ kū

比喻为了一己私利,让其他许多人为之付出巨大的牺牲。

成语出处

语出唐·曹松《己亥岁》诗之一:“凭君莫话封侯事,一将功成万骨枯。”

东零西落

dōng líng xī luò

零散稀疏。形容衰败。

成语出处

瞿秋白《饿乡纪程》十:“出车站空场上,远远就看见东零西落的房屋,战争时烧毁的建筑,残石剩础,凄然的哀诉资本主义的破产呢。”

东观西望

dōng guāng xī wàng

观:看;望:向远处看。形容四处观望,察看动静。

成语出处

明·冯梦龙《喻世明言》第26卷:“张公也慌张了,东观西望,恐怕有人撞见。”

兵戈抢攘

bīng gē qiǎng rǎng

兵戈:武器,指战争;抢攘:纷乱。形容战争时期社会动荡混乱

成语出处

《金史·粘葛奴甲传》:“时兵戈抢攘,道路不通,奴甲受命,毅然策孤骑。”

兵革满道

bīng gé mǎn dào

兵:兵器;革:甲胄。兵器装备胡乱遗弃,塞满了道路。形容战祸伤亡惨重

成语出处

汉·王充《论衡·寒温》:“六国亡时,秦汉之际,诸侯相伐,兵革满道。”

兵不逼好

bīng bù bī hǎo

兵:出兵打仗;逼:威胁;好:指友好国家。不出兵威胁友好的国家

成语出处

《孔子家语·相鲁》:“俘不干盟,兵不偪(逼)好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