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成语

并行不悖

bìng xíng bù bèi

成语正音

不,不能读作“bú”;悖,不能读作“bó”。

悖:违背,冲突。同时进行,不相冲突。

成语出处

《礼记·中庸》:“万物并育而不相害,道并行而不相悖。”

洞幽烛微

dòng yōu zhú wēi

洞:洞察;幽:深远;烛:照亮;微:微末,精细处。形容目光锐利,能洞察事物幽深细微之处。

成语出处

明·吴承恩《赠郡伯愚邵公报政序》:“有洞幽烛远之明,有含茹翕张不疾不徐之度。”

羹藜含糗

gēng lí hán qiǔ

藜:野菜。泛指饮食粗劣。

成语出处

隋·王通《中说·王道》:“越公以《食经》遗子,子不受,曰:‘羹藜含糗,无所用也。’”

更姓改物

gēng xìng gǎi wù

指王朝更迭,改正朔,易服色。

成语出处

《国语·周语中》:“叔父若能光裕大德,更姓改物,以创制天下,自显庸也。”韦昭注:“更姓,易姓也。改物,改正朔、易服色也。”

绠短绝泉

gěng duǎn jué quán

犹绠短汲深。比喻能力薄弱,难以担任艰巨的任务。

成语出处

南朝·宋·谢灵运《陇西行》:“柱小倾大,绠短绝泉。”

风吹日晒

fēng chuī rì shài

狂风吹,烈日晒。形容无所遮挡。

成语出处

梁斌《红旗谱》二十七:“你风吹日晒地辛苦一年,连个痛快年也过不上。”

洞察秋毫

dòng chá qiū háo

洞察:看得很清楚;秋毫:鸟兽秋天身上新生的细毛,比喻极其细小的事物。形容人目光敏锐,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。

成语出处

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明足以察秋毫之末,而不见舆薪,则王许之乎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