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成语

鬻良杂苦

yù liáng zá kǔ

指出售货物时弄虚作假,以次充好。

成语出处

《文选·张衡〈西京赋〉》:“而乃商贾百族,裨贩夫妇,鬻良杂苦,蚩眩边鄙。”薛综注:“良,善也,先见良物,价定,而杂与恶物,以期惑下士之人。”

宅中图大

zhái zhōng tú dà

居于中心,谋划四方。指得地势之利。

成语出处

《文选·张衡》:“彼偏居而规小,岂如宅中而图大。”薛综注:“东京居天地之中,所图者四海这外。”

一表非俗

yī biǎo fēi sú

形容人的仪表非比寻常。

成语出处

元·秦简夫《东堂老》第三折:“他生在无忧愁太平时务,空生得貌堂堂一表非俗。”元·无名氏《鸳鸯被》第一折:“天生的一表非俗,匹配得你过。”

鬻宠擅权

yù chǒng shàn quán

凭借宠幸以卖弄权势。

成语出处

《韩非子·三守》:“鬻宠擅权,矫外以胜内,险言祸福得失之形,以阿主之好恶。”

摘胆剜心

zhāi dǎn wān xīn

摘:取。剜:用刀剜。用刀子将胆和心取出。形容非常痛苦。

成语出处

元·无名氏《小孙屠》第三折:“再休放来生债,啼哭的摘胆剜心,伤情无奈。”

招风揽火

zhāo fēng lǎn huǒ

比喻招惹是非。

成语出处

明 冯梦龙《古今小说 蒋兴哥重会珍珠衫》:“地方轻薄子弟不少,你又生得美貌,莫在门前窥瞰,招风揽火。”

鹬蚌相争,渔翁得利

yù bàng xiāng zhēng,yú wēng dé lì

成语正音

鹬,不能读作“jú”;相,不能读作“xiànɡ”。

鹬:长嘴水鸟;蚌:有贝壳的软体动物。比喻双方争执不下,两败俱伤,让第三者占了便宜。 >> 鹬蚌相争,渔翁得利的成语故事

成语出处

西汉·刘向《战国策·燕策二》:“蚌方出曝,而鹬啄其肉,蚌合而钳其喙。鹬曰:‘今日不雨,明日不雨,即有死蚌。’蚌亦曰:‘今日不雨,明日不雨,即有死鹬。’两者不肯相舍,渔者得而并禽之

一倡一和

yī chàng yī hé

①指一个先唱,一个和声,形容两人感情相通。后多比喻两人相互配合,彼此呼应。倡,亦作“唱”。②指鸣声相呼应。

成语出处

《诗·郑风·萚兮》:“叔兮伯兮,倡予和女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