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成语

择木而栖

zé mù ér qī

鸟儿选择合适的树木做巢。比喻选择贤君明主,为其效命

成语出处

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14回:“岂不闻良禽择木而栖,贤臣择主而事。”

炎天暑月

yán tiān shǔ yuè

指炎热的夏天

成语出处

明·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16回:“这八句诗题着炎天暑月,那公子王孙在凉亭上水阁中浸着浮瓜沉李,调冰雪藉避暑,尚兀自嫌热。”

义形于色

yì xíng yú sè

成语正音

色,不能读作“shè”。

形:表现;色:面容。仗义不平之气在脸上流露出来。 >> 义形于色的成语故事

成语出处

《公羊传·桓公二年》:“孔父可谓义形于色矣。”

犹豫未决

yóu yù wèi jué

犹豫:迟疑。拿不定主意,不能做出决断

成语出处

《旧唐书·裴寂传》:“高祖将先定京师,议者恐通为后患,犹豫未决。”

赜探隐索

zé tàn yǐn suǒ

赜:幽深难见。指探索事物的奥秘

成语出处

《周易·系辞上》:“探赜索隐,钩深致远,以定天下之吉凶,成天下之亹亹者,莫大乎蓍龟。”

异口同声

yì kǒu tóng shēng

成语正音

异,不能读作“yī”。

不同的嘴说出相同的话。指大家说得都一样。

成语出处

《宋书·庾炳之传》:“伏复深思,只有愚滞,今之事迹,异口同音,便是彰著,政未测得物之数耳。”

造恶不悛

zào è bù quān

作恶事而不肯悔改。

成语出处

明·刘基《春秋明经·公会齐侯伐莱公至自伐莱大旱》:“宣公造恶不悛,而流毒于其国若是哉!”

昃食宵衣

zè shí xiāo yī

入夜才吃晚饭,天不亮就穿衣起床。指勤于政务。

成语出处

南朝陈徐陵《陈文皇帝哀册文》:“勤民听政,昃食宵衣。”